健康養身★糖尿病終於有解了!降糖只需要簡單一個動作...我也是剛剛才知道,趕緊分享出去吧!

對於糖尿病友來說,吃也是一門學問和技能,大家都聽說過吃什麼吃多少對控制血糖有好處,然而在吃時的咀嚼方面也有一定的技巧,許多糖友也許沒聽過,今天給在家講一下。常言道:人老先老腿,但卻往往忽略了人老先老嘴。為什麼人在老年時容易發生各種腸道疾病?為什麼糖尿病人吃飯需要細嚼慢嚥?咀嚼真的可以降血糖嗎?

糖尿病終於有解了!降糖只需要簡單一個動作...我也是剛剛才知道,趕緊分享出去吧!

唾液能幫助消化和具有殺菌作用

人老先老嘴,人老齒落,無法咀嚼時,只能吃些湯泡飯或是較稀的食物,但是常期如此,將會使胃的負擔變重,減緩了腸道蠕動速度。長此以往,容易因為消化不良,而導致各種腸道疾病的發生。

所以,老年人要注重咀嚼,吃飯最好吃乾的,因為在咀嚼的過程中,會分泌唾液。《黃帝內經》云:「脾為涎,腎為唾」。在中醫學中,把人的汗、涕、淚、涎、唾五種分泌物或排泄物稱之為五液,五液由五臟所化生,即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五液由五臟所化生並分屬於五臟,故稱五臟化液,又稱五臟化五液。

所以,中醫把「唾液」又叫「金津玉液」,一個人多唾或久唾,就會耗傷腎中精氣,可見唾液有多麼地重要!

現代生物化學發現,唾液中含有澱粉酶和溶菌酶,能幫助消化和具有殺菌作用,能殺滅有害微生物,保持口腔衛生。現在大家都重視食品安全問題,許多食品常常會含有各種食物添加劑、防腐劑、甚至於微量的致癌物等等,你一口氣全呼嚕呼嚕下去了,病從口入,會直接導致腸胃負擔過重。當你細嚼慢嚥時,就能夠通過唾液把這些不好的食物添加劑慢慢分解掉。

1958年,我國有兩位知名的生理學家和生化學家針對糖尿病人進行過一場「嚼海綿」的實驗。當時抽取了50位糖尿病患者,請大家咀嚼消毒過的海綿半小時,半小時後發現50人的所有血糖、血脂都有下降。

所以,糖尿病人吃飯要細嚼慢嚥。

 

咽津能「令人軀體光澤」

同樣一碗米飯,我們囫圇吞棗般地往下塞,5分鐘解決掉一頓飯,米飯內的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葡萄糖,胰島素分解轉化功能降低,血糖能不升高嗎?

如果我們吃得很慢,那麼米飯經反覆咀嚼轉化後,胰島素能夠應付轉化,血糖自然就不需要升高,等到你吃飽了,血糖也沒有過量。

大腦神經接收飽腹感信號,通常需要約15-20分鐘的時間,而吃飯吃得太快了,大腦還沒有反應過來,等感覺到飽時,可能就已經吃多了,血糖自然會過量。

如果說唾液如此有益,那麼咱們是不是沒事空嚼,多產生唾液也是有益的呢?

古代養生家們認為咽津「令人軀體光澤,津潤力壯,有顏色,讓人長生不老」,確實如此,把口中的唾液吞嚥下去,可使人長壽健康。咽津養生法,通俗的說法就是吞嚥唾液。

咽津養生法很簡單。早上起床後洗漱乾淨,排空大小便。面朝空氣流通之處,春、夏、秋、冬四季分別對應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手掌重疊貼放在肚臍處。全身放鬆,用腹式呼吸法呼吸。準備工作做足了,然後就可開始用舌攪動口齒,舌要伸出齒外,但須在唇內。舌先繞齒上下攪動,再左右攪動,各36次。攪動時,用力要柔和,待津液滿口後鼓腮含漱36次,然後分三小口嚥下。稍待片刻後,用雙掌揉臍,順、逆時針各3圈。

咽津養生法男女老少皆宜,是一種最廉價的養生法。上述動作每天可堅持1~2次,每次重複三遍。清晨、午休、夜晚睡前都可做這套動作,長久堅持下去,就會早一天健康。

文章來源

相關推薦

擁有紅潤、鮮豔欲滴的嘴唇,看起來討人喜歡,令人心動。但是,卻有不少人經常嘴唇一片發白、暗紅色、青紫色,甚至嘴唇總是一圈黑黑的,到底哪裡有毛病?中醫表示,如果說眼睛是心靈的視窗,那麼嘴唇就是健康的視窗了。尤其,不但是嘴唇的顏色、形狀與隱藏疾病息息相關,甚至嘴唇以上的人中的顏色,也可以反應出健康狀況。 ...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率先獲品質照護認證 腎臟病不侷限血液透析 為了提供給腎臟病患完善的照護品質,台中榮總整合包括有營養師、放射線部、核醫科、病檢部,並依病情需要轉介泌尿外科、心血管外科、血腫科等照護團隊,並善用腎臟代替療法共享決策平台,讓病患不再只限於血液透析選擇;中榮腎臟科主任陳呈旭指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智慧醫療三大趨勢 五百位專家與會交流林口長庚醫院為紀念創辦人王永慶先生逝世十週年,以「智慧醫療」為主題,舉辦「醫療資訊研討會」,涵蓋「智能醫院服務」、「虛擬實境應用」及「醫學人工智慧」三大趨勢,邀請各醫事職類菁英及行政管理專家提供18場精彩演講,吸引院內外近五百位醫療資...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莫名想哭、脾氣變得暴躁,可別以為產後性情跟著改變就是產後憂鬱。一名婦人隨著個性變異,經常談話到一半就不自覺恍神、呆滯,原以為是帶小孩壓力過大罹患產後憂鬱症,甚至有人說「卡到陰」,直到癲癇發作送醫檢查後,才得知腦袋裡長了一顆血管瘤,開刀治療後已恢復正常。個性大變、突發癲癇、騎...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